根除“李鬼”账号,需要给平台“上压力”

原标题:根除“李鬼”账号,需要给平台“上压力” 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热度让其导演饺子(本名杨宇)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大量冒充饺子导演的账号,引发舆论热议。接到举报后,各平台迅速介入并对新增仿冒行为进行持续回查及拦截。但有媒体发现,即便平台大力整治,依然存在个别“漏网之鱼”。这一“李鬼”事件充分折射出数字时代的身份治理绝非易事,而存在深层困境。 饺子导演的经历绝非个例,数字平台中的身份仿冒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。从账号注册、资料完善到内容运营,每个环节都可以有“专业团队流程化操作...


原标题:根除“李鬼”账号,需要给平台“上压力”

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热度让其导演饺子(本名杨宇)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大量冒充饺子导演的账号,引发舆论热议。接到举报后,各平台迅速介入并对新增仿冒行为进行持续回查及拦截。但有媒体发现,即便平台大力整治,依然存在个别“漏网之鱼”。这一“李鬼”事件充分折射出数字时代的身份治理绝非易事,而存在深层困境。

饺子导演的经历绝非个例,数字平台中的身份仿冒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。从账号注册、资料完善到内容运营,每个环节都可以有“专业团队流程化操作”。这些仿冒账号不仅盗用名人照片和身份信息,还精心设计话术,通过发布极高相似度、关联度的内容来骗取粉丝信任。仿冒账号的动机多数指向经济目的,犯罪关联度较高,危害性不容忽视。在此次事件中,部分账号“创新性”地提出要收集观众建议用于电影创作,这种极具迷惑性的说辞,反映出冒名者的“专业化”程度正进一步升级。

从平台治理层面来看,既客观存在困难与挑战,也有少数平台缺乏主动性。技术上,存在治理难题。现阶段平台治理多数只对注册了经营需求的账号要求“后台实名”,对一般用户不做强制要求,因此实名审查只能针对“带货”号,而多数“引流”号则很难被有效区分。此外,不少冒名账号往往使用真实照片和信息注册,难以通过常规手段快速识别。

法律上,存在追责困境。冒名行为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,能否界定为刑事犯罪需要参考其有无造成实际经济损失或社会危害。这导致了平台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事后处理,这就给冒名者以时间差,有机可乘。

执行上,存在“空心化”。平台在“饺子导演被冒名”事件发酵后的处理效果,充分显示出平台在抓到线索后具有相当强大的治理能力,至少80%以上的仿冒账号是可以在早期阶段被拦截的。而平台在治理上如此依赖用户举报,缺乏自查自纠能力,让人不禁怀疑究竟是“没查到”还是“放任自流”。

因此,要根除“李鬼”乱象,首先需要给平台“上压力”,加强对平台的监管与处置力度,督促平台充分履行内容审核和用户保护的责任与义务。严格身份审核机制不仅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,同样是为了保护广大网民的利益。如果存在放任仿冒账号肆意妄为的情节,平台应对“李逵”与上当受骗者受到的损失承担一定责任。

其次,在现有机制的基础上,平台方应该增强重点事件和特殊舆情的专项处理能力。平台只要将对追踪舆情热点“赚流量”的本事向安全领域稍做倾斜,提高舆论安全意识,凭借技术手段与临时性的监管倾斜,很容易实现对“李鬼”们的及时、批量化处理,甚至预防。一次强有力的主动出击,可以有效起到长期的震慑作用。

再次,平台应继续强化治理链条,堵死造成“李鬼”乱象的缺口。要斩断靠虚假信息“养号卖号”产业链条,需要对包括实名规则、处罚方式、反馈响应渠道在内的诸多管理规则加以更新,如同一身份信息被查到仿冒行为终身封禁、保留人工申诉解禁渠道,账号绑定信息一年内只能更换一次等。

最后,数字时代的身份治理并非平台一家之责。平台用户也应以严肃的态度审视此次事件,继续提高媒介素养,谨慎看待“名人”账号,发现仿冒行为及时举报,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,协助共建风清气正的平台环境。

某种意义上,饺子导演被仿冒的遭遇可被看作一次灰度测试,既给各平台敲响了警钟,也为完善平台治理提供了指引。结果表明,平台应继续提高责任意识和监管水平,才能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经受住挑战。

(作者:马越然,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者)



相关资讯